看到一些連閩南語都不太能講的「華麗草鞋」,矯情的大談「本土化」,我有種啼笑皆非的荒謬感。
什麼叫本土化?明朝跟顏思齊過來屯墾的?跟著鄭成功一起過來?像郭懷一的屯墾先輩?還是康熙派施琅打下臺灣後過來的?甚者是咸豐以後或劉銘傳任巡撫以後過來的?所以要談本土化,就是「人比人,氣死人」。
其實將本土化突顯是李登輝鬥爭非主流的武器,最有名的就是他那篇接受司馬遼太郎專訪的「身為台灣人的悲哀」。從此,國民黨成了外來政權,因為國民政府是1949年因內戰失敗遷來台灣,而隨著一起來的叫「外省人」,就是沒有本土化的人。
民進黨𥚃也有外省人,像費希平、林正杰,他們有格調有能力,所以很難存活。另外一種外省人像「外獨會」,如陳師孟、段宜康、王定宇,他們必須表現的更加激進,顯示向本土化的效忠。
國民黨𥚃更熱鬧了,主流對上非主流,集思會對上新國民黨連線。馬英九為什麼討好綠營,因為他有外省人的原罪。朱立倫為什麼被王金平綁架,粗魯換柱,因為王金平是本土領袖,洪秀柱非本土。
連大選後,國民黨已經輸到一窮二白,還有一些噁心叭喇的權貴黨工,明明沒絲毫本土味,還弄個好像本土草根的「草鞋」,以本土化挑戰洪秀柱,說什麼國民黨要去中國化,改名台灣國民黨,國民黨不能新黨化,硬是把本土化和新黨化給對立起來,這不就是標準的李登輝和民進黨的鬥爭手法嗎?
我真的很看不起「華麗草鞋」這批人,他們本土化嗎?他們草根化嗎?他們基層化嗎?都不是,他們都是在國民黨內吃香喝辣的既得利益權貴,論腐化怯戰貪婪,比起老一輩權貴,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所以小小的台灣,沒有什麼本土化非本土化,也沒什麼本省人外省人,只有台灣化,中華民國化。放眼國際亞太,台灣已經被邊緣化,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機,還要再分裂嗎?